岁岁念:20岁(第一辑)

 

20


    二十岁了。我每一年都说着时间会一晃而过,所以这次我不把重点放在自己的岁数,而是趁这个将迈入成人的人生阶段,来感悟我小时候受到的启蒙。从前学到的道理,不知放到现在是否还有所用途。


    在我的童年时光,我从阅读寓言故事学到做人的道理。这些故事的魅力在于能把深奥、抽象的道德价值观形容得如此形象与直观。就算是十年或二十年后再拿起来读一遍,还是会回味无穷。我想用现实的视角重新诠释这些经典故事。


    由于我在本地最先接触到的寓言故事都源自西方,所以本贴的故事都是这个类别的。关于其他区域的故事,我只有在上学的时候开始接触一点。


《三只小猪》

    

    在一个遥远的山村里,住着一位猪妈妈和她的三可爱的小猪。妈妈每天很辛苦,小猪们一天天长大了,可还是什么事都不做。


  一天晚上,吃过晚饭,猪妈妈把孩子们叫到面前郑重其事地说:“你们已经长大了,应该独立生活了,等你们盖好自己的房后就搬出去住吧。”


【疑问】故事说到这里,我发现到一个奇怪的地方——至少在我认知范围内,猪是好吃懒做的动物,怎么会过辛苦的日子,还担心子孙后代能否过着独立的生活呢?关于猪拥有懒惰的性格的信息只有在故事后面的情节有所表现。


可是,如果是人类的话,这种情况就很好理解了。现代人类不同于古代的猿人,而是属于“智人”的种类。


顾名思义,智人的头脑比较发达。这也赋予了人类许多生存技能,比如极好的空间记忆力、衡量利弊之类的高层次思维、以及烹饪食物、制作武器与衣物的能力。为此,人类的大脑需要消耗大量能量,而且摄取能量的份额高于其他身体器官。同时,为了发展更好的思维功能和动手能力,大脑需要长年累月的成长。这就导致人类的身体成熟的速度比其他动物慢了许多,并需要几十年才能成年。



人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摄取大量营养,为此大人们需要花费巨大数额的时间和经历将一个小孩养大成人。证明这个事实的研究多如繁星。举一反三,如果养育孩子需要投资大量的资源,这无疑会给家长造成巨大的负担,无论是谁也无法毕生轻易地承受起这种压力,所以家长通常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独立生存,除非那孩子有残疾。


  老大随便用稻草围成了一座房子。“哈哈,我有自己的房子了!”老大乐得欢蹦乱跳。


  老二呢,用木头建成了一座房子。


  老三却想用砖瓦砌()一座房子,于是它夜以继日地干了起来。哥哥们早就住进新房子了,它还在不辞辛苦地砌墙、粉刷。这样整整过了三个月,老三的新房子也盖好了。它好高兴啊!因为它的房子比两个哥哥的房子漂亮结实多了。


【疑问】猪老大用稻草围成一座简陋的房子,而猪老三用砖瓦砌成一座又漂亮又结实的房屋。同样是盖房子,只是老三花的时间和付出的努力比较多,但是为什么老大和老三都觉得高兴?


其实,老大和老三代表了不同的性格。前者把自己当下的欲望看得比较重,对未来缺乏保障。这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即时满足”。后者会为未来做出规划,未雨绸缪,重视的是长期利益而坚持不屈服于眼前的利益。此现象是心理学上的“延迟满足”。


即时满足和延迟满足没有明确的好坏之分,因为这是由时代来决定的。即时满足更贴切于远古时代。当时的人类的目标围绕着“适者生存”的法则,三餐温饱是个问题。与其空想遥遥无期的未来,不如考虑当前的衣食住行会比较实际。然而,研究证明,只要现代的人类能表现出“延迟满足”,就能有更高的概率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该现象的原因就是当今的许多选择和劳作都需要长期在金钱和精力上的投资。人们判断一个成功人生的标准大不如前——随着文明的发达带来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上的改变,成功意味着一个人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能得到大程度的满足,而不是简单的生存和繁衍后代的能力。虽然我这么说,但是这两种不同的满足对应着脑部的不同区域,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同的应用。最重要的不是追求某一种满足,而是做个明白人,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开心就好了。


我们还能从这个故事情节中领悟到一个道理:快乐是有不同境界的。


老大的快乐来自哪里?尽快将屋子建好,不仅能对其他还在建房子的兄弟炫耀一番,也能在付出最低的时间,材料和精力上的成本后过上逍遥自在的日子。只可惜,《三只小猪》的世界里的小猪没有搞房地产,拼业绩,所以建房速度并不代表什么。


老三呢?它注重屋子的质量,而且自己的成果比其他兄弟的好多了。即便他花了比较长的时间工作,但他能一劳永逸,更可能过上无忧无虑的日子。这种辛勤劳作后获得的满足感和快乐与逍遥的乐趣是不同层次的。正面的情感和负面的情感是相连的。如果感觉到的负面情感(比如工作带来的焦虑和痛苦)更强烈,过后感觉到的正面情感(比如房子竣工带来的满足感和快乐)也会变得更强烈。


那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开始思考除了这些境界以外,还有没有更高境界的快乐?这是有的!


近期,我读了一些关于佛教和静坐的文章,从中学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快乐”。我们都知道快乐是一种情绪。我们都很喜欢感受到快乐,但是我们有时会被这种感觉蒙蔽了双眼,认为快乐就是幸福。这种错误的观念会让我们害怕失去能给予我们快乐的事情或物件,使我们的内心变得狭窄——一旦事情的发展方向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我们会拼尽全力地抵抗,尽管有些变化是我们无法操控的。当一个人越执著地去抵抗,越容易浪费精力和时间去想尽办法硬硬夺回事件的主动权,以回应内心的不平衡。这种做法会给身心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和疲劳。


这样的内心世界就像稻草屋一样,非常容易被情绪左右,一有强烈的情绪来袭就会使自己的意识拔地而起,失去控制。相反,一个犹如砖块屋的内心世界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保持一个清醒的理智。拥有这般强大的内心世界的人,不会效仿机器人除掉自己感受情绪的能力,而会在情绪浮现时,不急着做出回应,并深刻地意识到当下所感受到的情绪,然后根据自己观察到触发此情绪的事情执行适当的解决方案。这种“砖块屋”最稳固的根基就是意识到这些情绪不仅是个短暂的状态,也不是一个可以察觉的到的实体,所以为了一些情绪而做出大的反应是荒唐至极的。这些人不会屈服于自己的情绪,因此能经常觉得惬意,更容易觉得幸福。



【疑问】说到这里,另一个疑问又来了:老二究竟是代表着什么样的性格呢?介于老大和老三之间的老二就不怎么好判断了。我们如果说老二是只懒惰的小猪,这是不准确的。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老二其实比较单纯,而且偏爱冒风险。


不同于行事随便的老大,老二的行为有可能是经过一番思考的。由于该版本的《三只小猪》没有说明老二建房子是背后的思想过程,我稍微推断一下老二盖木房子的动机。谈论建筑材料的话,一个单位的木头比相同单位的稻草更难折断,所以木头更能经得起风吹雨打。这样一来,木头屋作为一个栖身之所就已经足够了。然而,面对野狼的来袭,老二的准备显然不够。但是,野狼出没可能性比恶劣天气发生的可能性小很多,所以木头屋在短期内不会有什么问题。想必老二如果有人类发达的大脑,脑海中会在决定如何造屋子时出现这么一个利弊权衡的过程:

  • 风险等于损失乘于损失的概率。

  • 木头面对风吹雨大的问题,损失的只有屋子,但是木头能顶得住风雨,所以在这方面没有风险。只是天气转凉,冬季来临的时候会比较麻烦,但生存也不是不可能。

  • 关于木头能否抵挡野狼的袭击,这是不可能的。如果野狼决定袭击老二的木头屋,老二丢的不仅是自己的性命,也还有自己的屋子。面对如此巨大的损失,用木头造屋子是有一定的风险的。

  • 但是,如果老二从小没有培养危机意识,不晓得野狼有多么可怕,它就会认为野狼出现的概率会非常的渺小,风险看起来非常低。

  • 相反的,如果能赶快造好屋子,能过上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生活的可能性很高,因为它感觉疲累或处于危险中,随时可以舒舒服服地窝在家里。这个想法太有吸引力了,难怪毫无戒备之心的老二会选择用木头建房子。


  有一天,来了一只大野狼。老大惊慌地躲进了自己的稻草屋。野狼嘿嘿地冷笑了两声,狠狠吹了口气,就把稻草屋吹倒了。老大只好逃到老二家里。


  大野狼追到老二家门前停了下来,心想:你们以为木头房子就能难住我吗?它用力向大门撞去。哗啦一声,木头房子被撞倒了。


  兄弟两只好拼命逃到老三家,气喘吁吁地说:狼来了!老三赶紧关紧了门窗,胸有成竹地说:别怕!没问题了!


【疑问】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很遗憾,这故事中有不少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一)老大和老二不一定能学会堆砌砖头的本领。建造一座砖头屋比木头屋或稻草屋要复杂的很多。这不是勤不勤劳的问题。


(二)老三守望相助的精神让人敬佩。但是我觉得更可贵的是虽然老三付出了不少努力建好它的砖块屋,但是它还很大方地庇护老大和老二,尽管它们没有尽力建好自己的屋子,贪图享乐,老三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公平,没忍心让老大和老二为了自己的懈怠而自食其果。我觉得这种做法是当今世界需要更多的。



  大野狼站在大门前,它知道房子里有三只小猪,可不知怎样才能进去。它对着房子又吹又撞,可是房子坚不可摧。


  大野狼气急败坏的绕着房子转了一圈,最后爬上屋顶,它想从烟囱溜进去。老三从窗口发现后,马上给火炉点起了火。大野狼滑下来时,刚好掉进火炉里,熏得够呛,整条尾巴都烧焦了。它嚎叫着夹着尾巴逃走了,再也不敢来找三只小猪的麻烦了。

【疑问】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续章)


(三)既然野狼能狡猾到从烟囱滑下来侵入老三的家里,难道它没想过尝试打碎窗户吗?如果野狼有足够的力气撞到木头屋,那窗户应该不是问题。狼的体型比猪的要纤细许多,所以从窗口进去不是不可能的。更何况,窗口有着通风的作用,因此它不可以太小。


(四)现实世界中很少会有这个世界里的野狼这种一次性的问题,只要耍一点小聪明就能解决。现实中更可能会出现群狼来袭这种更棘手的问题,而且狼作为肉食动物,不可能轻易放弃鲜美的猪肉。


唉,童话故事归童话故事,还是不要想得太多好了。



 未 完 待 续_


评论